2025年10月的金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联合国气候模拟大会如期举行。作为沙特阿拉伯代表团代表,我围绕国家适应计划(NAP)展开多轮磋商,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既传递了沙特应对气候挑战的务实行动,也表达了对国际协作的迫切期待。

气候危机下的沙特困境:脆弱性与行动力并存
很多人对沙特的印象停留在"石油王国",却鲜知这片土地正承受着严峻的气候考验。阿拉伯湾沿岸的海平面上升正加剧地下水盐化,本就稀缺的水资源愈发紧张;红海珊瑚礁因海水升温持续白化,沙漠地区的干旱则导致植被不断退化。2017年吉达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更让气候适应从"选择题"变成"必答题"。
面对挑战,沙特从未停滞。在"2030愿景"引领下,《国家水战略》明确2040年海水淡化产能翻倍目标,延布反向渗透海水淡化厂的扩建工程已在推进中。能源领域更实现突破:2025年6月签署的83亿美元购电协议,将新增1.5万兆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其中太阳能占1.2万兆瓦,极端环境适配的光伏技术让清洁能源设施寿命延长至25年以上。这些行动,正是沙特适应计划的坚实基础。
谈判核心诉求:公平支持与务实合作
作为高度依赖能源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沙特的适应之路面临特殊挑战。减排政策可能导致的经济影响不容忽视,据测算,仅2010年相关损失就曾预估达190亿美元。因此在谈判中,我们明确了三大诉求:
在资金支持上,呼吁发达国家落实承诺,将能源出口国纳入损失与损害基金优先支持范围。沙特的哈维亚油田CCUS项目实现"封存碳、增采油"的双赢,Desert Control公司的生物固沙剂让植被存活率提升至85%,这些技术规模化亟需前期资金注入。
在技术合作上,期待打破壁垒构建"需求导向"机制。目前沙特光伏组件本地化率不足,导致发电成本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海水淡化高端设备仍依赖进口,联合研发与技术许可成为破局关键。
在能力建设上,亟需区域协同发力。作为海湾合作委员会核心成员,沙特已推动环境法规互认,但极端气候监测领域专业人才缺口仍达92%,建立中东区域气候适应培训中心迫在眉睫。
不是"阻力者",而是"行动派"
谈判中常有声音将沙特标签化为"消极者",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拒绝的是脱离国情的强制要求,而非气候行动本身。沙特正以587亿美元推进史上最大规模电网升级,PIF主导的太阳能电站二期扩建将新增9000兆瓦装机,日本丸红、中国电建等全球企业已深度参与其中。
在国际合作中,沙特始终秉持开放态度。通过"绿色丝绸之路"倡议与中国合作的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采用跟踪支架系统使发电效率提升18%;NEOM未来城的绿氢项目年产能达120万吨,助力2030年非石油GDP占比提升至70%的目标。这些实践证明,能源转型与气候适应完全可以协同推进。
共识之路:在差异中求共赢
为期三天的谈判让我深刻体会到,气候治理没有"标准答案"。沙特的适应计划,既是为了守护本国的沙漠与海岸,也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承诺短期完成吉达、达曼等城市防洪系统升级,开展百万公顷沙漠绿化行动,长期则通过"适应+转型"双轮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尊重各国国情差异,更需要凝聚合作共识。正如本次模联传递的精神,唯有将"共同目标"与"差异化路径"相结合,才能让每个国家都愿意且能够投身气候行动。沙特愿以开放姿态,与世界携手在沙漠中种出可持续发展的绿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