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工作室将严格遵循《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坚持“实践育人、合作共生、示范引领、辐射全县”的工作理念,立足肥西县地域文化与教育资源,构建一个集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师成长、成果辐射于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通过工作室的平台,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路径,推动我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规范化与特色化发展,为我县基础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1.团队发展目标
•打造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名师团队,使工作室成为骨干教师的“孵化器”。
•在三年周期内,培养3-5名在全县有影响力的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推动工作室成员在县级及以上教学评比、论文发表、课题研究中取得突破。
2.课程建设目标
•构建具有肥西地方特色的“基础+主题+特色”三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
•开发并推广至少2-3个以“肥西地方文化”(如巢湖生态保护、三河古镇、肥西蒿子粑粑节、紫蓬山“生态与文化”等)为核心的精品主题活动案例。
3.教学研究目标
•聚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如:过程性评价、跨学科整合、安全保障等),申报并完成1项市级或县级教育科研课题。
•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主题探究-实践体验-成果展示”教学模式。
4.示范辐射目标
•每年至少开展2次县级及以上公开课、专题讲座或送教下乡活动。
•建立工作室线上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惠及全县小学综合实践教师。
三、工作内容
1.专业学习与理论提升
•定期共读:每学期精读1-2本综合实践或新课改相关理论专著,定期举办读书沙龙,交流学习心得。
•专家引领:邀请省、市综合实践领域专家、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
2.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
•主题教研: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围绕一个教学难点(如: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社会调查、如何组织安全的户外实践等)进行深度研讨和课例观摩。
•课题驱动:以申报的课题为抓手,组织成员分工协作,深入学校、课堂开展行动研究,将研究过程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3.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本土化开发:组织成员系统梳理肥西县的自然、人文、科技、农业等资源,设计系列化、学段化的主题活动手册。
•数字化建档:将开发的课程方案、活动设计、学生作品、评价量表等资源电子化,建立工作室共享资源库。
4.示范引领与成果推广
•公开教学:工作室成员每学期至少承担1次校级及以上公开课或研究课。
•成果展示:每年举办一次工作室年度成果汇报会,通过学生成果展、教师经验报告等形式,向全县展示工作成效。
•网络辐射:利用网络平台,定期推送优秀案例、活动简报、经验文章,扩大影响力。
四、工作思路
本工作室将遵循“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步骤”的基本工作思路:
•一个中心
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中心,所有活动设计和工作开展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两个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并行,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2.自主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尊重成员个性特长,鼓励自主钻研,同时强调团队合作,形成发展合力。
•三个步骤
1.诊断规划期(第一年):完成团队组建,诊断成员优势与短板,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启动课题申报和本土课程资源的初步调研。
2.深化研究期(第二年):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成果。系统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并选择试点学校进行实践验证。
3.成果凝练期(第三年):全面总结和提炼工作室研究成果,形成物化成果(如专著、资源包等),并大规模开展成果推广与辐射活动。
五、主要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运行规范
•制定《工作室章程》《成员职责与考核细则》,明确权利义务。
•建立“每月一例会、每学期一计划、每年度一总结”的“三个一”工作机制。
2.搭建多元平台,促进成员成长
•内部平台:建立工作室微信群、QQ群,实现即时交流与研讨。
•展示平台:积极争取在市、县各级教研活动中展示机会,为成员搭台子、压担子。
•竞赛平台:鼓励并指导成员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案例评选活动。
3.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实效反馈
•为每位成员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记录其学习、研究、成果。
•实行“活动简报”制度,每次重要活动后及时总结宣传。
•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成员学校领导和学生的反馈,优化工作策略。
4.争取多方支持,优化工作环境
•主动向县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汇报工作,争取政策与业务指导。
•加强与成员所在学校的沟通,争取学校在时间、经费和资源上的支持。
•探索与本地企业、场馆、社区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践基地。
六、预期成果
经过三年周期建设,本工作室力争形成以下显性成果:
1.一套资源
•编印《肥西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主题案例集》(含活动设计、课件、评价表等)。
•建成一个开放的、动态更新的“肥西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字资源库”。
2.一批成果
•完成1项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
•工作室成员在《合肥教育》等市级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或在县级及以上论文、案例评选中获奖不少于10人次。
3.一支队伍
•培养出3-5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
•打造出一支在县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教师团队。
4.一种模式
•总结提炼出具有肥西特色的“情境-探究-创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并形成经验报告在全县推广。
5.一个品牌
•将本工作室建设成为肥西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高地、资源中心、名师摇篮”,形成可持久发展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