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中华美食的探究,深刻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与人文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交通)对区域特色形成的巨大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地图、图表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3.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对祖国各地文化多样性的认同与热爱,提升地理学习兴趣。

二、活动任务设计

任务一:“美食地图”绘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区域(如西北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等)。

在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上,绘制出该区域的代表性美食,并标注其主要分布城市或省份。

要求:地图要素齐全(图名、图例),美食图标清晰。

任务二:“一方水土养一方美食”分析报告

针对所选的一种或几种特色美食,分析其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气候:当地气候如何影响食材生长或食物储存方式?(如北方干冷,面食、肉制品多;南方湿热,稻米、酸辣菜品多)

2.地形:山区、平原、高原的饮食习惯有何不同?(如山区多山珍,高原多牛羊肉,沿海多鱼虾)

3.水源:当地主要水源(河流、湖泊、地下水)对饮食有何影响?

4.农业:该地区主要种植哪些农作物或养殖哪些牲畜?

最终形成一份简要的图文分析报告(可手绘或文字描述)。

任务三:“美食推介会”角色扮演

小组扮演“地方美食文化推广大使”,在班内进行3-5分钟的展示。

展示内容需包括:美食介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个有趣的文化故事或习俗。

鼓励使用简单的道具(如手绘美食图片、利用教室物品模拟等)。

三、评价标准

1.地图与报告质量:地图规范、清晰;分析报告逻辑合理,地理要素运用准确(40分)

2.地理思维深度:能清晰阐述“人地关系”,分析有据(30分)

3.小组协作与展示:团队分工明确,展示形式新颖、有吸引力(30分)

四、所需材料  

基础材料:空白中国地图(可复印)、A4纸、彩笔、铅笔、橡皮。

信息来源:地理书、图书角相关书籍、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可由教师提前打印数份供全班传阅)。

五、成果提交

每组提交:一份“美食地图”和一份“分析报告”。提交一份小组活动过程记录(简单记录分工与讨论要点)。

六、反思与小结

反思:

1.关于“知识转化”的思考

本次活动的核心尝试,在于构建一个将静态学科知识转化为动态探究能力的路径。我们反思,传统的教学是否过于侧重“在哪里有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在那里”和“怎么样形成”的思维训练。通过“美食”这一载体,我们成功地引导学生将气候、地形等零散知识点,串联成解释真实世界问题的逻辑链条,验证了“知识情境化”在激发学生高阶思维中的关键作用。

2.关于“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在“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资源的提供者和思维的引导者。我们观察到,当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自主空间时,其内在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超预期。这促使我们反思,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更多地“让位”给学生,设计更多元的学习支架,以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实现价值。

3.关于“学科边界”的思考

“美食地理”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跨学科主题。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平衡地理学科的主体性与历史、生物、语文等学科的融合。本次活动明确以“人地关系”这一地理核心思想为主线,巧妙地将其他学科内容作为支撑性素材,确保了活动的学科纯粹性与教育深度。这为未来开展更复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重要经验:融合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为锚点的有机渗透。

4.关于“评价导向”的思考

我们刻意将评价重点从“知识的记忆精度”转向“知识的应用能力与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探究、协作、展示中的综合表现。这启示我们,教学评价应与学习目标同构,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小结: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特色教学实践,更是一次对地理教学本质的叩问。它再次证明,优秀的教学活动设计,始于一个能点燃兴趣的真实问题,成于一套支撑探究的清晰框架,终于一次促进专业成长的深度反思。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基于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