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带班方略和案例答辩
木板为魂 沟通为桥
智慧力班主任的竞争很激烈,19位高手台上竞技,个个方略超群;台下评委观众用心观看,却总感觉难以区分高下。究其原因,经历了八年基本功展示活动的锤炼,班主任对方略标准知之甚清,但正是因为太清,却往往缺失了自我的特点。李琳老师独辟蹊径,找到了独特的思路。
精准定位特色:找到独特的DNA
特色从何而来?李琳老师将地方特色木版年画隐喻为了带班方略,融合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协同育人”的育人理念,让自己的方略找到了独一无二的DNA。
深度融合特色:让特色成为灵魂
特色如何贯穿?李琳老师提炼了一个蕴含特色的核心理念“执教育刻刀,刻百童百版”;用木版雕印工序模型“稿—雕—印—修”逻辑自洽地映射带班全过程;特色主题课程、品牌活动、实践场域、协同机制紧密对应工序模型;“晾、晒、修、整”特色评价紧扣幸福感沉淀的主题,实现了百童百版。
特色活动选取:彰显特色的血肉
特色选什么?怎么选?李琳老师的每个活动都能在木版雕印模型中找到对应位置;四大版块课程整合德智体美劳多个维度,是“五育”融合的典范;活动都是源于班情学情,直指育人痛点,为了解决学生沉迷电子设备、动力不足、家长指导乏力等问题。
特色方略撰写:呈现特色的艺术
特色方略怎么写?李琳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深度挖掘, 找到属于你和你的班级的独特育人DNA(个人、学生、地域、时代、创新点);精炼建模,用鲜明的核心隐喻或模型将其概括、统整、形象化;系统设计,将模型分解为可操作的育人模块;实践印证,在真实带班中实施、调整、积累案例和数据,将特色思考与实践系统、深刻、有感染力地呈现出来。
当然,特色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系统提炼,要体现在学生实实在在的成长和班级独特的气质上。若想让木版雕印这一工序模型真正成为带班的核心骨架,关键不在于选择性对应某几个育人环节,而在于让它与班级建设的全路径——文化、课程、评价、活动、管理实现无缝渗透、有机咬合。唯有如此,木版雕印才不是悬浮的比喻,而是贯穿班级建设始终的育人密码,成为真正可学、可用、可验证的育人方案。
三维沟通术:精准锚定教育主体
在短短两分钟的案例答辩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琳老师是一个善于沟通协调的高手。
共情式沟通
理解小吴父亲现实困境,避免指责;同步向年轻班主任传递自我关怀理念,体现双向共情。
分层式沟通
学生层面,与小吴共商一两个习惯目标,降难度;家长层面,为父亲定制“10分钟倾听任务+话术模板”,降门槛;教师层面,班干部小组补位监督,延展管理半径。
组合式沟通
构建“师生日反馈(快闪总结)+家校跟进(父爱话术模板)+班级长效监督”三维组合网,实现长效沟通。
若将这份实践进一步提炼升华:先以教师自我调适稳住教育心态,再通过学生小步进步建立成长信心,接着用家长精准赋能激活家庭力量,最后靠同伴支持补位织密班级支撑网,就更显教育智慧的系统性与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