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建始县业州镇第一小学 廖淑幸

一、教学内容及背景
1.内容:古诗中的数学问题(六年级)
2.背景:缘于一道练习题: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到“千里江陵一日还”。那么李白乘轻舟东下江陵的速度是( )千米/时?学生答案不一,因此就展开了探究学习。
二、核心观点
1.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
2.运用数学的模型和思想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或规律。
3.AI循证启思,引领深度学习;AI时代,比答案重要的是问题;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会提问。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学生主动从日常生活、古诗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的模型和思想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或规律。
2.通过AI支持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合作探究、深度思辨的良好习惯,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培育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数学的模型和思想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或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思辨,理性全面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五、课前准备
Deepseek、豆包、KIMI等AI工具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诗境导入,提出问题(7分钟)
1. 观看AI工具生成的视频《早发白帝城》。
2. 师:从诗句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生:“千里江陵一日还”能还吗?
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问家长。
生2:实地测量。
生3:查文献资料。
生4:问AI。
师:今天的课堂上哪种方法最合适?
生:AI。
师:那咱们就一起用AI吧。你们准备怎么向AI提出问题?
生:千里江陵一日能还吗?(学生分组用手机或平板向AI发问)
小组汇报结果:
组1:夸张手法,很难实现(KIMI)
组2:夸张手法,几乎不可能实现(文小言)
组3:诗句是浪漫主义的表达,而非写实记录(豆包)
组4:是艺术表达,而非写实(deepseek)
组5:在唐代的航行条件下,从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一日还”是可行的(讯飞星火)
师:同样的问题,为什么AI的结果不一样?
生1:可能我们问的不够仔细。
生2:AI可能是错的。
师:那我们要如何解决呢?
生1:把问题提得更精准。
生2:进行计算。
师:要解决一日是否能还的问题,需要向AI怎样精准提问呢?
生1:“千里”(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有多远?
生2:轻舟的速度是多少?
师:那我们接下来就来细化问题,继续合作探究。
环节二:AI循证思辨,解决问题(22分钟)
1.分析解决“千里”问题
师:要解决“千里”有多远,你有什么想法?
生1:唐代的1000里=现代1000里?
生2: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
师:那接下来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1:唐代的1000里=现代1000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AI工具询问后并进行汇报:
唐代:1里≈454米,现代:1里=500米。
唐代1000里换算成现代为:908(里)/454公里
师:因为度量衡发生了变化,所以唐代的1000里不等于现代的1000里。
问题2: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
学生分小组进行AI工具询问后并进行汇报:
生1: 454公里
生2:340公里
师:为什么距离不一样?
生:地点不准确。
师:其实老师课前做过功课,查询到荆州市官网显示李白的停靠点是荆州沙市青莲街,距离约为340公里。
2.分析解决“速度”的问题
师:要解决“速度”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生1:船的种类
生2:船的速度
A. 解决船的种类
学生分小组进行AI工具询问后并进行汇报:
船的种类:木质帆船
B. 解决船的速度
师:船的速度要考虑哪些因素?
生1:水流速度
生2:风速
师:咱们先解决水流速度问题。
学生分小组进行AI工具询问后并进行汇报:
纯水流速度:枯水期流速约3-5米/秒(约10-18公里/小时)
汛期可达5-7米/秒(约18-25公里/小时)
师:听了关于水流速度的汇报,你有什么疑问?
生1:我们需要知道李白当时出发的时间是汛期还是枯水期?
生2:李白出发的时间是哪年哪月?
学生分小组进行AI工具询问后并进行汇报:
生1:春天
生2:乾元2年农历三月
师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并推算李白出发的时间应该是农历的三月,就是阳历的四月,正处于汛期。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发布的长江三峡各地区的水流速度,汛期可达7-8米/秒(约25-29公里/小时)。
师:解决了水流速度的问题,怎样解决风速的问题?
学生询问AI后汇报:李白是顺流而下,风速对水流速度是没什么影响的。
师小结,这种情况下,船的速度就是水流的速度。
3.分析解决“一日还”
(1)计算李白行程的时间(学生计算:最小值 最大值 得出时间)
生汇报1:时间=距离/速度
=340÷25
=13.6(时)
生汇报2:时间=距离/速度
=340÷29
=11.7(时)
综合推测:在极其理想的条件下“一日还”能实现
(2)师小结:我们要理性思考,不要太依赖AI,要在使用中学会审辨,精准提问。其实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明确提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杜甫的《最能行》也曾印证这一路线的可行性。
(3)“既然数据证明可行,为何多数AI仍认为是夸张?”引导学生思考“文学表达≠现实复现”,学会辩证看待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环节三:鉴古知今,感受变化(7分钟)
师:如果李白穿越到现代,你觉得他会如何从白帝城到江陵?
生:开车、飞机、乘船、高铁……
师:请用你选择的交通工具帮助李白计算出从白帝城到江陵所需要的时间?
生计算汇报并自主谈谈感受。
师:运用AI生成动态对比图:轻舟、帆船、高铁的速度时间轴。
环节四:由此及彼,拓展思维(2分钟)
1、(基础作业)完成本节课的研究报告,并用AI对你的研究报告进行评价。
2、(创新作业)请你根据探循的内容做一个微演讲视频。
3、(挑战作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否运用了夸张?请你先猜测,再利用AI工具进行探究循证。
环节五:课堂总结,提炼升华(2分钟)
1、学生总结收获。
2、教师升华:
答案易得,问题可贵——学会提问是AI时代的核心能力。
科学与人文的平衡:既要有理性思维,也要欣赏文学之美。
七、板书设计

八、后测评价,AI分析
试教后,对学生进行后测访谈,教师运用AI工具(Napkin ai)对纸质后测进行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可视化图表,便于师生进行总结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