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AI教育正从“示范引领”迈向“全域普及”。全国多地学校开展丰富实践:石家庄草场街小学推出“AI华罗庚”智能体,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实现AI赋能沉浸式学习,百度飞桨厦门中心构建全链路AI教学生态,成都市站东小学借助AI实现实时学情反馈,北京打造“京娃”系列智能体,武汉神龙小学开展“火星救援车”多学科融合项目等。这些实践覆盖教学、教研、评价等多场景,展现出AI在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推动教育向个性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AI教育;智能体;沉浸式学习;学情反馈;多学科融合
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迭代,以及从全国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师生在教学实践中“遍地开花”的AI应用可以看到—— AI教育将加速从“示范引领”走向“全域普及”。
一. 石家庄草场街小学设计“AI华罗庚”
该智能体不仅能根据学生错题智能生成变式训练,还能化身"数学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显著提升了课堂效率和学生数学兴趣。这种"零元起步"的普惠模式,使普通教室无需昂贵设备即可落地AI教育,为全国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二.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AI赋能的沉浸式学习
语文课堂借助AI工具实现了文学作品的动态可视化呈现。以萧红《火烧云》为例,教师利用AI生成工具将文本描述的云彩变化转化为动态视觉画面,学生通过"文字→图像→二次文字描述"的双向转化过程,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抽象语言具象化的难题,更培养了跨学科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这种AI赋能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古典文学作品焕发新生,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40%以上。
三. 廊坊市第六小学-智能体诗人
语文教师刘文慧在古诗教学中创新应用AI技术,通过生成智能体诗人与学生进行跨时空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创作背景。AI绘画技术生成的"梅黄杏肥"诗意画面与AI谱曲技术转化的古诗歌曲,形成了多感官联动的学习体验,使传统文化教学从枯燥记忆转变为生动对话7。该校副校长王景艳表示,这种"情境重构"的教学方式正在改变语文课堂的千年教学模式。
四. 百度飞桨厦门中心构建全链路AI教学生态
- 智能教学助手:基于文心大模型和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厦门笔杆子教育科技开发了AI智习室与智能学伴,支持智能备课、课堂互动、作业批改等功能。
- 沉浸式研学体验:厦门齐物社研学教育推出AI打卡地图,学生可实时提问“厦门红砖古厝的榫卯结构”等问题,AI助手即时解答。
- 非遗文化融合:嘉滨小学劳动课《不“漆”而遇 “制”扇至美》中,学生可与“AI非遗漆扇传承人”互动,获取漆扇历史、工艺评价等反馈。
五. 深圳AI课堂常态化应用
- 英语智能纠音:盐田区云海学校九年级学生使用AI语音终端练习英语口语,系统实时反馈发音问题并生成班级排名。
- 语文可视化教学:明德实验学校将萧红《火烧云》文字转化为AI动态画面,实现“文字→图像→二次文字描述”的双向转化。
- 数学精准教学:深圳中学龙岗学校教师通过AI分析模拟考试试卷,构建学生知识漏洞图谱并生成针对性训练。
六. 西安“AI教研员”系统
- 课堂实时评估: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基于DeepSeek R1大模型研发的“AI教研员”系统,40分钟内可“听”60余节课,自动生成教学资源适配度、提问有效性等评分。
- 个性化改进建议:数学教师魏媛根据系统反馈优化教学设计后,第二个班级的课堂评分显著提升。
七. 成都市站东小学“AI+教学”模式
- 实时学情反馈:五年级数学课上,学生使用反馈器答题,3秒后系统自动标记错题学生,教师即时调整教学重点。
- AI教研支持:学校引进苏格拉底智慧教研系统,通过AI诊断、专家诊断、同伴诊断提供课堂反馈数据。
八. 猿辅导发布小猿AI学习机
- “诊-学-练”闭环:支持拍照批量上传作业试卷进行学情诊断,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
- 情感交互功能:具备情绪识别、动态音色调节和20种AI表情,能对厌学/霸凌关键词预警。
九. 北京市“京娃”智能体系
- AI学伴“京小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指导。
- 健康师“京小健”:监测学生身心健康数据。
十. 武汉神龙小学“火星救援车”项目
- 多学科融合:结合科学、编程、美术、音乐等学科,学生制作具备机械组装、程序控制、语音播报功能的智能火星救援车。
- VR+3D打印:通过VR设备获取火星环境数据,利用3D打印进行个性化装饰。
十一.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AI科幻绘本创作
- 学生运用AI工具创作科幻环保绘本《超能小艺》,自主出创意和文稿,用AI修改并生成插画。